“世界上本没有共识,信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共识”
Bitget新闻:前言:大多数人应该不会认为上面这句话是鲁迅说的,这是一个共识。但假如追问一句:万一鲁迅这一生某天晚上睡觉说梦话凑巧拼成了这句话呢,谁能保证他一定没有说过这话呢?大概也很难证明鲁迅这辈子说的所有话中一定不包含这句吧?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陷阱,不过像不像关于大家对鲁迅先生名言的共识的一个小小玩笑呢?
言归正传,在区块链尤其在虚拟货币的世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共识”,比如有各类大V说“区块链的本质是大家有一套算法的共识,所以就能达到去中心化”,挺正面和学术的。也有某李姓大V说“就是空气币割韭菜,但是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啊”,特牛逼和充满哲学气息(笑)。看来在链圈和币圈,都离不开大家的共识,仿佛有了共识就迟早能成为人生赢家。只不过似乎在不同的人心中大家共识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甚至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戏码也不断在上演。因此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虚拟货币中的共识,尝试为大家拨开云雾一窥真相。
共识简单理解就是大家都相信某件事情,比如大家都相信了区块链技术下的账本是分布式的,单个个人很难篡改的。当然绝大多数人应该说不清楚究竟是啥技术让账本可以分布又很难篡改,如果再追问一句,是不是真得无法篡改,为啥以太坊还有DAO分叉?估计能回答上来的人寥寥无几了。所以一般人形成共识后也不太会去细究背后真正的原理。
那目前各种基于区块链技术做的虚拟货币,一般看白皮书(本狗看过不下几十份了),可以概括项目方的一般逻辑都是:
我们要发行的货币是基于某区块链技术,是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是去中心化的,所以会比随便印货币的政府法币信用更强。
你看我这个货币我准备用在了某个细分市场,这个市场很好很大。因为区块链技术具有abcde这几个特征,而我又做了fghij这几件事情,所以用户一定会用起来的,货币就会在这个市场流通起来了。
一旦流通起来了,外加我这个货币模型是通缩、通胀云云,然后我又有一套发行机制或者货币调控手段,所以这个货币很有价值那是毫无疑问的了。
说完这三点,白皮书的逻辑看上去挺严谨的了,此时再加不加最后一句“赶紧来买,不要错过哦”其实都已无关紧要了。不知道写白皮书的各类大牛是否都读过亚里士多德,对其三段论的运用都是大师级别的,一般用户基本都招架不住。不过本狗不信邪,就来细细分析分细这个三段论里的一些逻辑:
第一个论据的探讨
区块链货币是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这个倒是不假,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是如此,我们就假设绝对不可篡改。但不可篡改就意味着比政府法币信用更强么?恐怕未必。我们就看大家日常生活,大家平时用货币时的共识是什么?不考虑假币和货币崩盘的极端情况,我们会去用货币的共识无非就是:a. 我相信这个货币能买到很多商品(或服务)。b. 我相信卖家也会接受这个货币。c. 假如卖家不接受货币,那他就会受到损失:比如没有人会再用货币购买他的商品(或服务),他会无法生存。所以他肯定要接受。
所以一个货币是否有信用,看上去并不是由分布式+不可篡改的特性来唯一决定的。逻辑反而是:因为大多数人已经都接受了,不接受的代价太大,所以只能一起接受流通起来,有点因果倒置的味道哦。那么问题就来了,大多数人都接受某个货币肯定是不可能在某一瞬间后就突然发生,那么只能是先有一小部分人先接受,然后再想办法逐渐扩展到所有人,直到所有人都接受了就流转起来了。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会有小部分人接受呢?
第二个论据的探讨
这个时候论据二恰如其份地出现了,我们会发现区块链的项目都会说在某个细分市场会如何如何,并且细分市场中一旦有买卖双方的参与就会开始使用虚拟货币了。当然对这个论据我们仍然要细细探讨一下。
我们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法币已经稳定流转的世界中来进行观察:我们首先得承认肯定有细分市场某些团队可以切入做起来(已经属于小概率事件),当一个市场做起来之后,假如我们要求这个市场中的买家A必须以该虚拟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是属于很小概率事件了)支付,此时卖家B出售商品(或服务)后收到了一堆虚拟货币。由于卖家B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要生存必然要购买其他市场的商品或服务,因此他需要去支付。而在这个时间点:其他市场的卖家尚未接受这个虚拟货币,所以他们只接受法币。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卖家B必须将这些虚拟货币兑换成法币才能在其他市场进行支付。所以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这里面存在两个市场:
服务市场a:其中A类用户用虚拟货币支付给B类用户,获得B类用户创造的商品或服务。
兑换市场b:B类用户将虚拟货币支付给C类用户,换回法币。
我想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C类用户跟A类用户的重合度=100%。在 真实的世界中,人要生存下去,就需要在无数市场购买商品(或服务),这些细分市场组成了一个整全的市场,任何一个市场的买家卖家(A类、B类)都不会在另外一个市场正好构成卖家买家的相反关系。除非所有市场的交易双方都在某一瞬间都接受了虚拟货币,否则就永远有卖家需要将收到的虚拟货币兑换成法币以在另一个市场能进行有效购买。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承担为卖家B兑换回法币的事情?
答案大概率无非两类人:1. 发行虚拟货币的人。2. 资本市场投资(投机)用法币买入虚拟货币的人。
如果是发行虚拟货币的人,不妨用中国古代的钱庄进行类比。钱庄一开始也需要用自家的白银券去替代白银,暨用一种新虚拟货币替代当时大家都公认的法币。为了让老百姓能够相信白银券,钱庄得对外承诺:如果任何人不相信白银券,可以到钱庄按白银券的面值兑换回等值白银。一般故事到这里,都会配一个美好:人民群众一看,白银券能随时替换回白银,用起来又方便,于是纷纷拍手叫好。当然还有一些结局一般故事书是不会说的:比如钱庄到底有多少白银呢?只有1万两白银的钱庄,它会不会偷偷摸摸去发行面值2万两白银的白银券呢?
我们要承认,区块链的技术导致发行虚拟货币的人很难再玩“手中只有1万法币,但发行面值2万法币的虚拟货币”的老把戏了,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福音。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发行虚拟货币的人手中又有多少法币去支持虚拟货币的兑换呢?
第三个论据的探讨
此时来看论据三就会发现逻辑衔接得恰到好处,如果资本市场不断有人用法币买入虚拟货币,那第二个论据中的卖家持虚拟货币兑换成法币的行为就可以持续进行了。的确非常精妙,如果再加上虚拟货币这样或那样的特性,外加一些宏观货币管理的理论,是不是说服力很强。让人觉得有购买的冲动。所以这事就成了?
且慢,我们还是要再抽丝剥茧看看在资本市场买入的人的动机。有炒股经验的人,按照是否相信标的物内在价值用二分法,很容易认同:买入动机无非两种:
对于虚拟货币内在是否有价值不置可否,通过预计(预测市场情绪、技术分析、内幕消息等等)后面有其他为投资(投机)目的的人进场,可以通过倒手牟利——击鼓传花游戏
认定虚拟货币有内在价值,价格适当时可以买入——价值投资者。
首先说击鼓传花,这是一个伟大且能够运行的游戏,唯一要说的是再伟大的游戏总有耗尽的时刻,参与这个游戏可千万别做最后一棒。当然这类用户还是有一个特点:不会拿虚拟货币进行消费了,毕竟要等着卖出获利。所以这类用户手中的虚拟货币是无法回到论据二中的场景成为某个市场的买家的。
再说价值投资者,抛开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这个价值,这类虚拟货币买入者要兑现虚拟货币的价值,就必须将虚拟货币在某个市场进行消费。所以这类用户的确完美得成为了论据二中某个市场的买家,也促进了论据二中出现的初始市场中卖家的兑换链条,开始不断得滚雪球。所以这类价值投资者的确是整个虚拟货币运转链条中最后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
那么又一个有趣的问题:既是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者,又是某个市场的买家会去消费虚拟货币。这样的用户真的会有多少呢?
分析到此,大家对于虚拟货币的整个体系应该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了吧?可能每个人都会内心有了自己的答案了,所以本狗的答案也无关紧要了,毕竟不能为了共识而强行要求共识。
当然我们还是要承认,很多问题的假设或者我们认为是小概率的事情未必真得不能实现,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不过当我们自己面对某一个虚拟货币信誓旦旦的宣传时,不妨对照一下我们分析的方法,看看它究竟是不是那颗金灿灿的金子。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教學內容,無任何投資建議。所有交易皆存在風險,加密貨幣及相關商品皆屬於波動性高的產品,請謹慎投資。另外,本文也不構成任何開戶建議,請謹慎選擇具有安全監管保障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